当前位置: 首页 » 译者名家 » 翻译袁筱一(组图)

翻译袁筱一(组图)

发布日期:2016-02-15      阅读数:1542 次
责任编辑、文:
袁筱一
责任编辑、文: 蒋俭/摄影: 江乔勇/设计:阿冰

    袁筱一很忙,教学、学术活动、研讨会、社会活动排满了日程表。和她约定的时间,在她从巴黎书展回到上海和外地出差之间。待到见面,个子高高的她,思路活跃,说话爽利清脆,表情生动。因为就读于外国语学校,袁筱一10岁起就开始学习法语,“法语是我的第一外语,直到大学我才开始学习英语。”法语对她的浸润之深,可以说深入骨髓。

尽量跟自己保持一段距离

袁筱一在华东师范大学读法语的时候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文学最好的时候,无论是翻译还是创作。而后,她坚守在了文学的道路上,这和她在大学期间就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大赛第一名的经历很有些关系。“法国青年作家大赛是法国国内的一个文学奖,当然也面向所有使用法语的国家、地区和个人。很偶然的,我知道了有这个比赛,然后写了个短篇《黄昏雨》就去投稿。结果,这次得奖改变了我的命运。”

上世纪90年代,系里毕业大多数同学都去了外企,而她因为得过文学奖,就去了南京大学做老师,走上翻译之路,研究方向就是翻译理论与实践。博士毕业后,又是一次偶然,袁筱一在家乐福市场部工作了4年。2004年,她终究还是回到华师大,回到了校园里。

从事了20多年翻译,她说自己现在产量越来越少,挑选的口味也在改变—现在很少翻译小说,而是译社科、学术著作多些。“从事文学的人很自我,这是一个无法自拔的陷阱,也许和当时年轻也有关系。”现在,她尽量跟自己保持一段距离,这样能够客观冷静地观察和反省。

翻译是一种需要供养的爱好

袁筱一说,这是一个不利于文学和翻译的时代。“现在翻译很多,好翻译很少,小语种译者尤其少。文学式微,是因为当代社会太过追求指标,没有人在乎你的感情,而是在乎有没有利益、有多少产出。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的翻译者,生存情况还要糟。”她不无幽默地说,翻译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需要供养的兴趣爱好。“能够翻译、研究、教学三管齐下,我还算是幸福的。”

翻译是一种选择,需要选择作品,选择对应的词语。投入翻译后,她倒反而对中文有更多的体会和思考。“我的翻译得到认可,有人说是因为我中文比较好。”袁筱一却认为,语言之间是能相互影响的,“中文好”也可能是一种简单化的评价。“翻译是不断合成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新的体验。翻译的价值不在于写出纯粹的中文,而是中文语言的实验,尝试在中国作家笔下找不到的、有一点突破的、平时不会想到这么去表达的方式。”她现在宁可自己在翻译时使用不那么“美”,不那么“顺”的中文,希望能够尽量保留原作韵味,尽量接近原文,“即使是对读者来说有点儿痛苦的阅读经验,也是新鲜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语言实验没有边界,翻译好与不好的边界依然清晰,袁筱一解释:“以句号为分界点,在一句话的单位里,译者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超出一句话就有问题了。”

《我目光下的你》中还收录了她的一篇未完成小说《非你非我》,里面的男女追逐关系,袁筱一说,可以是想象中的原作者和译者的关系—“询问,坦白或躲闪”。她说,翻译也影响过自己的写作。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情况,不少译者都会被翻译勾起表达欲,忍不住尝试写作,但开了头却很难坚持到底。“写作需要实践,更需要坚持,结果不一定是成功,但起码完成了。”

大学时很喜欢杜拉斯小说

今年正巧是法国作家杜拉斯诞辰100周年。袁筱一在10多年前曾翻译出版过《杜拉斯传》,此书不久也将会推出新版本。“我在大学时代曾很喜欢杜拉斯,当时是作为一般读者,和现在作为研究者的心态不同,前者多是追星心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杜拉斯小说的确给我带来了全新阅读体验。杜拉斯与法国文学传统是有一定距离的,她带有一些实验性。人在年轻时候,容易喜欢这样的作品。现代文学是对现代文明的失望,原来整体的东西全部被打碎了,她的作品就提供了不少痛苦的经验。杜拉斯很女性化,谈爱情,谈自我,这样的小说读者很容易读进去,也容易被女性喜欢。当然也要看到,她作品中重复的东西也比较多。”

20岁时,她翻译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勒克莱齐奥的《战争》,当时是和李焰明合译,1994年出版。后来,袁筱一还翻译了他的《流浪的星星》、《看不见的大陆》和《非洲人》。2008年,勒克莱齐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名声一下子越出了纯文学圈,“其实,未获得诺奖前,他就已经是法国文化部大力向海外推广的本国著名作家之一。”勒克莱齐奥已数次来中国访问,南京大学已经聘请他担任教授,以后还会请他指导博士生。

袁筱一现在手头在忙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国经典文学史翻译工程”中的一个子项目:20世纪文学史,最近,她还打算翻译一系列法国哲学随笔。

她说:“生活值得好奇,也有很多新的经验在。而翻译,可以永远打开新的东西。”这就是翻译给袁筱一带来的额外的精神收获。

文学虽然无用,但有价值

谈起对学习法语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建议,袁筱一认为,法语学习中,文学教育仍然可以占大比重。“文学中一定有语言,而语言中不一定有文学。”现在外语教学,有过分强调语言应用的倾向,直观教学比较多。不少学生到了大学二年级,词汇、语法都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语言学习却没有进展。即使是去法国交流过的学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学好语言,就是多了一种交流工具,但交流工具不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我们‘在’的方式,我们用语言进行思考。学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思考方式,而相比哲学或其他学科,文学是最富趣味的途径之一。”

所以在采访中,她的结束语就是:“文学虽然无用,但有价值。”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日期:2014年5月7日 作者:蒋俭

心译翻译工作室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浏览首页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