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翻译园地 » 翻译图书也应添加译者介绍

翻译图书也应添加译者介绍

发布日期:2017-04-10      阅读数:1209 次

    近日,中央电视台新开办的《朗读者》节目,有一期邀请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当嘉宾,播出后备受各方好评,让人们感受到翻译的魅力和贡献。由此,引发了我对出版领域中对待翻译的联想。

    翻译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实中,翻译工作却未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例如,绝大多数文字翻译工作,至今还是靠译者利用其业余时间完成。曾经有过的职业翻译家,现在几乎不见踪迹。翻译报酬一直比写作低很多。按千字稿酬算,现在不少文学期刊都在500元以上,有的甚至一字一元。而文学翻译,多数还只是一两百元。翻译作品时常被抄袭,而维权的成本,又高得令人望而却步,只能徒唤奈何。许多行业都有国家权威奖项,唯独翻译,至今还没有国家翻译奖。参加作代会、文代会,备受极高礼遇,而参加译代会,代表还得自交会务费。这些现象,包括季羡林先生等众多译界人士,都多次吁请社会予以重视,但始终未见明显改善。

    我只想谈有关图书署名这个问题。许多人都会记得,在很长时间里,我国的翻译图书封面,大多只署外国作者的姓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引进版图书的增多,在翻译图书封面上才渐渐出现了译者的姓名。现在,封面上同署原作者及译者的姓名,已经很普遍了,这当然是进步。不过我发现,出版人对译者,似乎远不如像对待作者那样重视。最明显的就是,对作者,除署名外,通常在封二或封三还会加作者照片及作者介绍,有些封背还列举作者的其他著作。不仅如此,遇到有点名气的作者,还会特别加腰封突出介绍。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对比对待译者,其反差可就大了。查查现在的翻译图书,除个别太有名的翻译家外,几乎所有译者,只在封面署个姓名或笔名,其余什么介绍都没有。这也许有多方面原因,但如前面所提到,对翻译关注和重视不够,应该也是原因之—。

    我认为,翻译图书添加“译者介绍”很有好处。

    第一,表明出版者对待作者与译者同样尊重,对作者与译者为本书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同样的肯定。第二,确认本书译本的版权归属什么样的人士,并由他对译文质量负全责。第三,公布译者的学术与翻译经历,有助于提高读者对译本的信任度。同时也会使抄袭者因亮不出真实的翻译实践而失去掩护。像前些年被媒体曝光的“李斯”那样的文抄公,就难以只署上—个匿名,轻易达到蒙骗读者的目的。第四,通过翻译图书的“译者介绍”,不仅对译者会起到鼓励的积极作用,也会帮助广大读者更多地认识译者,了解翻译,提高辨别和欣赏翻译作品的能力。这对促进社会对翻译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无疑都有加分的作用。

    现在公众大多只熟悉新中国成立以前活跃的知名翻译家。其实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翻译界同样有不少成就卓著的优秀翻译家,只是他们受关注、被介绍的机会不多,以致难以被人广知。就拿央视访谈节目来说,以往邀请的嘉宾多是明星、作家、艺术家之类的名人。这次《朗读者》节目能邀请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即使不是第—次,也属极为罕见,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可见公众并没有冷落翻译,而是媒体过去对它有所忽略。翻译图书少见“译者介绍”,是不是也是出版界对译者“有所忽略”的一样表现呢?我想,不管是不是,以后翻译图书尽量加上“译者介绍”,总是有利无弊,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日期:2017年4月10日 作者:李景端(系译林出版社原社长)

    心译翻译工作室



»郑重声明:本网站文章均来源于原创和网络转载,所有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归心译翻译工作室和文章所有人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转载必须保留此段声明,并给出文章链接,否则我们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浏览首页 加入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公司